作曲指挥系“名师名家讲坛”第五、六、七期活动内容综述
发布时间:2023-12-04

“名师名家讲坛”第五期:高缨——《“树高千尺,重在根基”—音乐理论基础课程建设的思考

11 月 1 日下午,作为建校6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名师名家讲坛”活动在南校区图书信息楼音像厅举行。本期活动邀请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高缨教授作题为《“树高千尺,重在根基”—音乐理论基础课程建设的思考》的专家课。党委常委、副院长刁可,作曲系领导班子、师生共同聆听了专家课。本场专家课由作曲系视唱练耳教研室主任付红妹主持。

高缨,和声学方向博士、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高校教师党代表。现任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兼视唱练耳教研室主任,“中国乐派 8+1、思政+X 课程体系建设”—《音乐理论基础》课程团队负责人。主讲的视唱练耳共同课荣获了2021 年北京市高校优秀本科课程。作为中国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学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荣获 2022 年北京市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和 2023 年北京市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作为课程负责人,组织申报的视唱练耳课程2023年获批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曾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视唱练耳分级教程 —第二级》、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绩全国通用教材—基本乐科考级教程第五级》。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基本乐科理论与教学专题学术研讨会中,发表论文《整体化的音乐要素技能训练》《试论音乐记忆力的培养》。

高缨教授的专家课首先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标准建设基本原则与总体规划和《音乐理论基础》课程建设思路展开讨论。她提出,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标准建设的基本原则有两点:一是现有的课程体系更加严谨和规范,提供技术性标准化参照,二是建设中融入大量中国元素,使其更具中国特色。高缨教授还举例讲解了课程建设的两大特色:对于作曲主课来说,一是关注材料的使用,二是关注文献,三是关注各种实践活动;对于四大件教学来说,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使用多样化的方法,大量阅读并分析经典音乐文献,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关注各种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高缨教授还分别从课程标准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三方面《音乐理论基础》课程建设进行了讲解。

专家课结束后,作曲系师生与高缨教授就讲课中涉及的内容和作曲系课程的设置进行探讨与交流。2022 级视唱练耳方向研究生郑童心问到了两个与弦乐队相关的学分课程,分别是《管弦乐作品综合听区别》和《管弦乐队音色听觉》,高缨教授回答并介绍了这些课程的教材来源。作曲系视唱练耳教研室主任付红妹谈到了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如针对不同专业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教材和学习资源,高缨教授回答并表示目前学校有很多乐器,包括小提琴、二胡等进入课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非常有帮助。

“名师名家讲坛”第六期:董立强——《东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音乐作品的多维度解析

11月13日下午,作为建校6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作曲指挥“名师名家讲坛”第六期活动在我校南校区图书信息楼音像厅举行。本次活动特邀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董立强教授作题为“东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音乐作品的多维度解析”的专家课。作曲系领导班子、教研室负责人以及作曲系师生共同聆听了讲座。本场专家课由作曲理论教研室主任宫晓霞副教授主持。

董立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技术理论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作曲与管弦乐配器法教学和作曲技术理论研究,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位“武满彻国际作曲比赛”本科生获奖者,其所授配器课获得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重点)及“北京高等学校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称号。其撰写有关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内重要的学术期刊和论文集上,并产生重要影响音乐创作涉及管弦乐、室内乐、声乐、舞蹈音乐、影视音乐等多种不同音乐体裁,所涉及的题材广泛,艺术风格与形式多样,个性鲜明而突出。

专家课伊始,董立强教授介绍了本次专家课的主要内容。他指出,在当今音乐创作中,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汇形成了音乐创作中的多维性特征,以及音乐作品本身的“异化”现象。那么,作曲家如何把模糊不清的“形象”或“意象”感觉,转变成具体化或造型化的作品?他(她)是如何创作的?同时,在为有明确的“指向”和“情绪”内容进行音乐创作时又是如何构建的?董教授认为,这些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因人而异的,其“结果”也一定是不同的和多样的,具有“个性化”特征。随后,专家课围绕“音乐作品构建时的多重思维”“武满彻作品标题的来源”“武满彻作品标题的相关类型”“武满彻音乐创作中音乐内涵的‘多义性’和主题延伸扩大的‘变异’”四个方面展开。在董教授看来,日本20世纪现代作曲家武满彻(Toru Takemitsu 1930—1996)的音乐作品很好地诠释了本场专家课的主题。作为一位日本作曲家,武满彻继承了19世纪末以来法国音乐的艺术风格,他在德彪西、梅西安、约翰·凯奇的音乐中得到启发,结合东方民族的审美意识,开创了具有鲜明个性的音乐世界。作曲家本人也认为自己是“在传统与现代,东洋与西洋的矛盾中实践自身存在的作曲家”。

专家课中,董立强教授详细解析了武满彻多部作品的标题,涉及有关“标题与乐曲的关系”“感觉或意象”“标题对乐曲的直表与暗表”“标题的多义性”等问题。董教授指出,武满彻很多作品标题同时使用日语和外语(英语、法语等)书写,但标题的“外型”与内涵存在着差异,其不单单暗示作品的情绪或气氛,还代表着一种符号意义,并由此转化成音乐方案。标题使作曲家把自己具有的模糊不清的“形象”或“意象”感觉,转变成具体化或造型化的作品。董教授还详细分析了武满彻的四部代表作,《梦窗》(1985)、《自我流向你所谓的时间》(1990)《鸟儿降落在星形庭院》(1977)、《遥对来自远方的呼唤》(1980)、《十一月的阶梯》(1967),他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汇似乎是每一位作曲家都会考虑的问题,但处理方式各不相同,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与认知密切相关。在对武满彻作品的讲述之后,董教授延伸到其个人的创作实践,介绍了室内乐《叠迭》,以及为管弦乐队与混声合唱而作的《挽歌》的创作观念、技术与风格,进一步深化了“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汇”的问题。


董立强教授最后指出,东方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现代技法相互碰撞与交汇的现象,会形成东西方不同音乐创作理念的并行,也构成了东方传统民族乐器与西方管弦乐队在同一时空中的“对立”与并峙,西方文化中的不同的艺术对音乐创作的“诱发”与“源泉”以及影响,会在音乐创作中发挥多种可能性。作为创作者,应当要面对这种“碰撞”,也要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存问题,去思考如何“交汇”。


“名师名家讲坛”第七期:陈冰——《指挥技术在贝多芬交响曲中的运用

11月15日下午,作为建校6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作曲指挥系“名师名家讲坛”第七期活动在天津音乐学院北校区第四教学楼指挥专业琴房教举行。本期活动邀请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党总支书记陈冰教授作题为《指挥技术在贝多芬交响曲中的运用》的专家课,指挥专业的师生共同聆听了本次专家课。本场专家课由作曲指挥系主任张海峰教授以及指挥教研室主任马丁老师共同主持

陈冰,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党总支书记、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音乐综合理论专业学科主任、中央音乐学院蓓蕾童声合唱团音乐总监、民族室内乐团音乐总监、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近年来活跃的青年指挥家,足迹遍布欧、亚、美洲等十多个国家的诸多城市。专业涉及领域广泛全面,包括交响乐、歌剧、合唱、民乐、室内乐等等。多次执棒指挥“全国政协新年茶话”等国家级重要国事、外事活动,为国家领导人、各国元首使节演出,受到各级领导、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表扬。常年致力于中国民族音乐传播、推广与交流工作。与国家级重要演出团体,包括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北京民族乐团、澳门中乐团等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与众多民乐演奏家、作曲家成功合作,首演并录制大量新作品。

陈冰教授的专家课通过学生们准备的不同作品展开,沿着学生的指挥技术作品背景指挥需要的形象展开深入教学,并在不同年级的学生中提出不同的要求和需要达到的能力。她出,指挥应该从全方位包装自己,用自己的技术智慧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让乐队能快速领悟需求并让乐队信服。陈冰教授还指出对于指挥专业的同学,一是加强对乐器演奏法的了解,对于弓法,弓速,吹奏都要有所要求二是加强对总谱研究深入,通过站在乐队的视角来分析总谱,想象音乐触感并用指挥法表达出来三是提高音乐审美和音乐追求。

专家课结束后,陈冰教授就讲课中涉及的内容和指挥课程教学与师生进行交流,提出对教师而言,指挥教学要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在指挥上的培养提供不同方案对于学生而言,指挥学习需要时间沉淀,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未来漫漫长路能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完善自己

至此,本学期作曲指挥系“名师名家”讲坛校外专家的系列专家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未来作曲指挥系将继续打造“请进来,走出去”的学术交流平台,着力提高全系师生科研创作水平,进一步推动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