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晓明教授为艺术管理系师生讲座
10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老师为我系师生开展题为“拥抱变化,谋划未来——站在文化产业发展新十年的起点”的讲座。本次讲座也正式拉开了2021年艺术管理秋季学术季的序幕。由于近期疫情防控形势趋于紧张,讲座由线下改为线上进行。


上午十点,张晓明老师先是与系领导和部分师生进行了远程座谈。座谈中,师生们就文化产业系列蓝皮书的创作,大运河文化带的规划与开发,河南卫视节日系列晚会的“破壁出圈”以及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等问题向张教授进行了请教。


下午两点,学术讲座正式开始。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全体专业教师以及慕名而来的同学们共150余人在图书信息楼2楼学术影像厅通过网络视频认真聆听了张晓明老师的讲座。张晓明认为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产业已逐渐进入大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文化产业进入下行通道,规模性扩张阶段结束;文化产业的内外结构发生变化,数字文化产业对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贡献持续上升;文化产业开始从消费性服务功能向生产性和社会性服务功能延伸;“放管服”推动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和体制机制政策的再创新,以促进“文化产业回归文化市场”。因此在现阶段,无论是文化生态环境还是文化生产体系抑或是文化发展形态,已然都发生了变化。面对当前新形势,张晓明给出了如下建议。首先,以5G商用为契机,实施国家文化遗产数字化战略,下大力量建设新一代文化基础设施。其次,以内需扩大政策助推文化消费潜力释放,建议系统出台刺激文化消费潜力的政策,形成新型消费文化环境。第三,抓住数字文化发展高峰期带来的契机,以“原始创新”的精神推动文化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最后,整合文化和相关产业政策,形成“文化-科技-金融”三元政策体系。


张晓明老师的讲座获得了全系师生的一致好评,并引发了广泛而热烈的探讨。自十五届五中全会(2000年)提出“文化产业”概念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已发展了21年。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自2001年全国首创以来,也走过了20个年头。我系的创建和发展恰恰映射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发端与成熟。时至今日,文化产业历经转型,致力于寻求新十年的突破与创新。作为20岁的艺术管理系,也将站在未来发展的新起点,融合新环境,启迪新思维,思考新问题,力争为社会培养符合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