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浙江师范大学杨和平教授在我校举办《中国民族歌剧艺术形象的塑造》专家课
发布时间:2023-04-19点击数:

本站讯(编辑 韩旭 摄影 李栋 责任编辑 刘文平)4月17日下午,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人才培养》大师班在天津音乐学院南校区报告厅举行。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音乐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和平教授以《中国民族歌剧艺术形象的塑造》为题,从中国民族歌剧的概念、创作、表演与欣赏等角度,多方位地为学员们讲解了中国民族歌剧的艺术形象塑造问题。本节专家课在“你好天津”抖音和视频号、“天津音乐学院”视频号进行了直播。

讲座伊始,杨和平教授开门见山,对中国民族歌剧下了具体定义,他认为“中国民族歌剧创生是基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以及吸收、借鉴、学习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基础上的建构。”

谈到中国民族歌剧创生与经典作品谱系,杨和平教授首先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发展进行全面梳理。他讲到,从创作源头来看,民族歌剧融合了中西音乐戏剧的特征,符合歌剧创作美学中兼具戏剧性与音乐性的基本特征;创作脚本来看,追求个人形象塑造的崇高美与悲剧美,追求情节的丰富性、冲突性、戏剧性;从音乐创作来看,能够自觉运用民族音乐元素进行创作,符合民族审美;从题材上来说,民族歌剧的选材具有民族精神特质,以写实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为主。

“音乐艺术形象塑造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三个环节上进行整合和协调,才能实现作品中的音乐形象和情感内涵的准确和深刻呈现。”杨和平教授从“形象”、“艺术形象”和“民族歌剧中的艺术形象”三组词语,为学员们解析中国民族歌剧艺术应表现怎样的形象,如何表现形象等实际创作过程中指明了方向。

在创作与艺术形象塑造这一部分中,杨和平教授对中国民族歌剧的艺术形象创作提出两个核心原则:艺术形象的选择植根于现实社会基础之上所呈现出民族化美学的特质;艺术形象在音乐的创作植根于民族音乐元素的基础,符合中国人民的听觉审美,即老百姓“听得懂”。基于上述的原则,他将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与艺术形象塑造之关系统合为两方面——矛盾对立与理想具像化和戏剧性与音乐性的融合。

学员们也登台进行民族歌剧片段展示。学员张劼倩演唱了《北风吹》;刘观波、张劼倩演唱了《扎红头绳》;刘洺君演唱了《五洲人民齐欢笑》;张夏乐、孔建中演唱了《紫藤花》;丁金源、秦利伟演唱了《冲锋枪擦了三四遍》;王小妹演唱了《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针对每位学员的演唱,杨和平教授一一进行了点评,并从理论高度回答了大家的问题。

1BF72

在表演与艺术形象塑造这一部分中,杨和平教授分别从民族唱法塑造艺术形象、情感表演塑造艺术形象、艺术形象塑造的个性与共性三方面阐述了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与艺术形象塑造。针对中国民族歌剧欣赏与艺术形象塑造,他认为要做到艺术形象塑造与欣赏者审美相统一,需要综合考虑观众的审美需求、艺术形象的表现力、创新和原创性、各种表现手法的利用以及时代发展的关注等方面的因素。

讲座最后,杨和平教授对整场讲座内容做了陈述性总结,就中国民族歌剧未来的创作与表演提出三点建议:不忘初心,坚持中国民族歌剧艺术形象塑造的创作目标与美学追求;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民族歌剧艺术形象塑造的演唱标准与艺术性高度;艺术为人民服务,坚持中国民族歌剧艺术形象塑造的、大众喜闻乐见的审美需要和陶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