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编辑 任丹丹 徐莉莉 摄影 范轩宇 周宇航 责任编辑 刘彬)4月27日晚,任丹丹教学实践暨师生作品音乐会在我校北校区演奏厅成功举办。本场音乐会诚邀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管弦系优秀学生以及天津音乐学院民乐系、钢琴系、音乐教育与艺术管理学院的优秀学生,共同精彩呈现了作曲指挥系任丹丹老师与她的专业课学生的十四部作品,为听众带来了一场激情澎湃的视听盛宴。作曲指挥系领导班子、师生代表以及本校其他院系的同学们共同聆听了本场音乐会。
本场音乐会的新作品创作风格多元,不仅有对乐器音色、音高组织进行探索的无调性作品,还有众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佳作;演奏形式多样,既有经典的弦乐四重奏,又有各种民乐的不同组合,还有艺术歌曲、手风琴独奏等多种形式。这些新作品带领观众乘着音乐的船只,行驶在一条中西交融、古今交汇的音乐河流之中。
音乐会首先从弦乐四重奏作品开始,第一首是由2021级本科生张博瑞创作的《北境·圣霭之舞》,表现朦胧的圣霭幻境,和谐柔美,温和地引领观众走进音乐世界。
接下来是2020级本科生安艺宁根据评剧素材创作的弦乐四重奏《黛诺人生》,和致敬英雄的《焱》——为长笛、中提琴、大提琴与钢琴而作。

2020级本科生孙霖的弦乐四重奏《乾·坤·兑》运用严格序列、自由无调性等手法写成,运用三个中国调式代表三个卦象,组成有调的十二音列,风格新颖。他的另一个作品钢琴作品《悦舞之诗》,运用了山东传统音乐素材和古曲结构,这两部作品虽然音乐语言的风格不同,但都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展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海纳百川的气度。

2019级本科生吴玫霖的弦乐四重奏《飞天》取材于敦煌壁画《飞天》,具有鲜明的西域民族风格。她的第二首作品手风琴独奏《源》,灵感来源于中国哲学著作——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通过音乐展现对哲学理论的理解,独具特色。该作品曾荣获第二届“中国风”手风琴作曲大赛自由低音独奏组总排名第四名、优秀作品奖第一名的成绩。

2022级本科生王宛骐为笙二重奏而作的《漫浪》,有感自宋代文人王以宁的一句词:“我自人间漫浪,平生事、南北西东。”旋律尝试用多个民族调式的交替,并配以丰富的和声。她的钢琴独奏《流岚》试图描绘雾给人的意境。这两部作品都体现出作曲家对调式和声色彩的探索,通过和声色彩的变化来表现文学、描绘画面,十分巧妙。
2019级本科生魏华的《溪谷》是为笛子与古筝而作,古筝表现溪谷的清凉而又清澈见底的流水韵律,竹笛清亮的音色来表现山谷中回响的鸟鸣。
2022级本科生宋久斌的《跃》是为唢呐、笙与两位打击乐手而作,主题材料取自内蒙古民歌《敖包相会》,打击乐器的加入为音乐增添了磅礴气势,而唢呐和笙的重奏为音乐增加了许多灵气以及民间气质,整个作品气势如虹、一气呵成,让人听得十分过瘾。
2023级本科生沈睿茜的艺术歌曲《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为歌词谱写的,具有中国古典的气质。
2020级本科生邓喧妍的四手联弹《Rain Sound (雨声)》,以音乐渲染雨声氛围,和声大量使用了不同性质的七和弦的连续进行,具有泛调性的色彩,整体音乐具有一种清冷的气质。
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是由任丹丹老师创作的、为板胡、笙、扬琴、大阮和打击乐而作的《丝弦序》。乐曲取材河北石家庄丝弦戏,是京津冀地区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板胡作为唱腔的伴奏乐器,在丝弦戏中占有重要地位。此曲主要乐器也为板胡,同时在重奏的声部中运用了西方的和声与复调等传统技法,将中西音乐以各自的“传统”相结合,而产生了一种和谐又热烈的气氛。
整场音乐会非常充分地展现了天津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师生在艺术创作上的无限可能,在专业音乐创作实践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打底,与现代的音乐语言、西方的音乐表现、发展手法相结合,风格多种多样,用音乐书写和传递中国故事,充分体现了我系近年不断革新、与时俱进的教学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