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编辑魏佳琪李思思 责任编辑罗亦南)
2021年5月26日~27日,舞蹈系原创作品《漕运歌》(又名《走码头》)参加了“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当代舞场(一)。此次比赛由我系王鸿昀教授带队,2018级、2019级以及2020级共16名学生赴深圳参演。
活动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舞协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冯双白,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中国舞协副主席山翀,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以及深圳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林洁等领导嘉宾出席了开幕式;中国舞协冯双白主席、罗斌副主席、秘书长夏小虎,北京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赵铁春,中艺院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茅慧,广东歌舞剧院副院长文祯亚,原军艺编导教研室主任黄蕾,国家一级编剧、研究员余达喜,国家一级编导唐文娟,国家一级导演崔巍等16位评委参与现场打分。此次活动在腾讯视频等软件上进行直播,近十万观众在线观看。

冯双白在开幕式中提到:“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之际,舞蹈工作者们饱含激情,以舞聚力,用心、用情、用功地进行着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作。”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原创作品《漕运歌》从来自全国的361个报名作品中杀出重围,是天津地区唯一一部成功入选的当代舞作品。该作品自2017年创作至今,曾荣获“天津市舞蹈大赛”编创二等奖、表演二等奖;“华北五省(市)舞蹈大赛”编创二等奖及表演三等奖;受邀参与CCTV《舞蹈世界》节目专场录制。经过三年多的反复打磨和长期实践,《漕运歌》在今年参加了唯一的国家级评奖活动,并作为当代舞场(一)第14个作品亮相于深圳大剧院的舞台,接受来自最高权威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国观众的检验。


《漕运歌》由徐昌俊教授作曲,青年教师栗烨、高语蔓编导。作品以少年、青壮年、老人等不同年龄层次的码头工人为人物形象,再现了早年间天津码头日夜繁忙的劳作场景,将工人的小憩、逗趣、玩闹生活情景与原生型舞蹈中的“小场子”相融合,表现出天津特有的“哏”风格,突出了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展现了天津码头工人坚韧而幽默的性格特征、乐观而积极的生活态度。
作品背后,编导基于码头工人“扛货”“运货”“拉绳”等动作进行艺术化创编,又从天津原生态舞种“普乐八蜡庙高跷”和“同乐回族武高跷”中提炼出的“跺步侧坐腰”“别腿蹲步”“俏耸肩”等动律进行空间、方位、手位的变化,衍生出符合码头工人形象的舞蹈动作,展现出“津沽秧歌”既“哏”又“楞”、既“韧”又“飒利”的风格特点。
赛后,《漕运歌》收获了92.98分的优异成绩,冯双白主席也对我们的展演表示了肯定,认为该作品兼具生活性与艺术性,再现了天津大码头的风采。与此同时,我们观摩了来自全国各地区院校和社会团体的参赛作品,其中不乏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等优秀院校和团体,能与其同台竞技进行专业比拼,对我们亦是一种鼓励与认可。
舞蹈系成功参加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活动,为“津沽秧歌”发展之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津沽秧歌”的研创成果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我们在收获业界人士赞誉的同时,也得到了来自专家和全国观众的评价与建议,这我们来说是更为难得的收获,有利于反思不足、改正缺点。今后,舞蹈系将继续深入挖掘“津沽秧歌”的宝库,将天津丰富的舞蹈文化资源应用于教学,让更多优秀的“津沽秧歌”从课堂走向舞台,打造天津舞蹈文化品牌,为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