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8日下午,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王鸿昀教授、栗烨教师带领“津沽秧歌”团队部分成员,受邀前往天津市河西区“杨家庄永音法鼓”传承基地,与河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崔雅倩、“杨家庄永音法鼓”传承人吴强、吴晓聪就“杨家庄永音法鼓”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等论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
会上,“杨家庄永音法鼓”传承人吴晓聪讲述了该舞种作为国家级非遗文化之一,在走进中小学时面临的困境,他希望加入王鸿昀教授传承天津民间舞蹈文化的队伍当中,使原汁原味儿的“杨家庄永音法鼓”进入高校,通过更加专业的身体语言彰显法鼓的磅礴之气,借舞蹈系开展的课堂教学及舞台作品创作,进一步传承和推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河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崔雅倩认为在对待天津民间舞蹈研究与传承上,应学习王鸿昀教授坚持不懈扎根民间的态度,同时对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近年来的发展、取得的成绩以及学生的专业素养表示赞赏,提出愿与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互建“传承基地”和“实习基地”。
对此,王鸿昀教授指出原生态民间舞蹈艺术是“津沽秧歌”发展的“源头活水”,只有深扎民间才能保持舞蹈的生命活力,产出为人民所喜爱的高质量的舞台作品。王鸿昀教授也期望利用“津沽秧歌”课程“双师教学”形式,邀请“永音法鼓”等更多非遗传承人进入高校舞蹈课堂,讲授老会历史文化、教授原生态民间舞蹈,让学生近距离倾听和了解舞种文化内涵,切身感受纯正的天津民间风味,使专业院校在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的过程中,不脱离传统,不背离本真,同时,唤起学生对民间舞蹈的传承激情,从而更好地继承、发展、传播天津民间舞蹈。
本次座谈会对“杨家庄永音法鼓”未来发展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讨,与会者表示,将共同为“津沽秧歌”学科建设提供优质资源,为“杨家庄永音法鼓”的发展拓宽传承路径,让舞台艺术有根可塑,让民间艺术焕发青春,为“津沽秧歌”的发展以及天津非遗舞蹈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