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新年、盼丰收、促传承”,2023年2月5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庄永音法鼓”举办了非遗民俗演出活动。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王鸿昀教授、栗烨老师带领“津沽秧歌”研创团队部分成员,前往天津市河西区古海道“杨家庄永音法鼓”传承基地采风学习,并与传承人吴强、吴晓聪就“杨家庄永音法鼓”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

|
图1王鸿昀教授与栗烨老师学习镲铬 |
图2传承人吴晓聪为王鸿昀教授讲解设摆道具 |
“杨家庄永音法鼓”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该会出会时主要表现释迦太子出游的盛况,人数在四十人左右,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即仪仗队,演出时会员肩挑茶炊、龙梢,随着鼓点的节奏上下颤动;武场主要是乐队,鼓、钹、铙等乐器按一定的词牌、曲谱演奏,并做出“缠头裹脑”“海底捞月”等动作,此次活动共表演了《对联》《绣球》《咬鼓套》三套曲牌,整场演出阳刚有力、情绪激昂、气氛热烈。

|

|
图3“杨家庄永音法鼓”文场表演 |
图4“杨家庄永音法鼓”武场表演 |
演出结束后,王鸿昀教授与传承人吴晓聪就“杨家庄永音法鼓”进课堂进行了交流。王鸿昀教授对“杨家庄永音法鼓”即将进入“津沽秧歌”课堂给予了高度期望,强调课程团队及师生应立足传统艺术,汲取传统艺术的营养,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天津民间舞蹈。传承人吴晓聪表示将全力配合课程团队,将原汁原味的“杨家庄永音法鼓”带进课堂,借舞蹈系开展教学活动,使更多的新生力量加入法鼓艺术的学习,进一步传承和推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

|
图5王鸿昀教授、栗烨老师与传承人吴强、吴晓聪合影 |
图6王鸿昀教授、栗烨老师与团队成员合影 |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使团队成员欣赏到了完整的曲牌表演,加深了天津民众对法鼓艺术的了解。法鼓会员们对民间艺术的热情传承与积极创新之心,给予了“津沽秧歌”课程团队在天津民间舞蹈道路上不断向前的动力与信心,坚定了传承发展天津地区民间舞的信念,立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