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系青年教师王乙婷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中国古谱歌诗的译读与吟唱》讲座
发布时间:2019-11-18

本站讯(编辑 谢琰 责任编辑 曹玲 摄影 原杨)11月8日,我院民族声乐系教师王乙婷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楼C5049室举办了题为《中国古谱歌诗的译读与吟唱》的讲座。

讲座开始,王乙婷老师概述了中国古谱歌诗的历史和吟唱、传承古谱歌诗的意义。她认为,吟唱古谱歌诗有助于现代人回归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活状态,而且歌诗特有的韵律美、节奏美和画面美等音乐属性,能给人带来单纯诵读诗歌难以感受到的体验。她还表示古诗词的独特美感,在展现古人今人“情感共通”方面有重要价值。  

讲座第二部分,王乙婷老师以《魏氏乐谱》中《关雎》为例,讲解了工尺谱的译读,主要涉及乐谱结构以及节奏型、升降八度、延音等音乐要素的标记法。她还指出以《魏氏乐谱》为代表的中国古谱与西乐乐谱在标记理念上不同,即显现出意向性、简约性、框架性的特点。理论讲解后,王乙婷带领听众进行了《关雎》的节奏型练习,随后又进行了工尺谱标音法的学习,并以记谱中的一处错误入手,讲解了译制古谱时的技巧,带领听众进行了歌谱试唱。  

基础试唱后,讲座进入第三部分——古谱歌诗的吟唱讲解。全体听众参与到吟唱实践中来,切身体验吟唱的魅力。王乙婷老师还现场播放了她演绎的《碎金词谱》中的《醉花阴》,与听众边听边评,指导听众赏析她是如何使用特定的艺术手法再现李清照晨起的慵懒、思夫的娇嗔以及“东篱把酒”的醉态,同时还提别点出作品中琴(代表李清照)和萧(代表赵明诚)的编配,将原诗李清照的“独白”转化为曲中夫妻二人的“对话”。正如《醉花阴》,古典诗词篇幅普遍短小,将它们演绎为时长5分钟左右的吟唱作品并不容易。针对这一问题,王乙婷老师认为可采取重复特定词句、适当添加无词句吟唱的手段。  

最后,王乙婷老师向有志于吟唱、研究、传承古谱歌诗的听众提出了几点建议,并表达了两点呼吁:第一,古典文学研究者应与音乐研究者加强合作,深度挖掘、圆满再现古典诗词的意蕴;第二,要多多关注古谱,使其得以留存。 王乙婷老师还与听众进行了交流,解答了南山诗社同学的困惑。时长2小时的讲座在听众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