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学院介绍
发布时间:2024-03-26

歌剧学院成立于2023年,由声乐系、民族声乐系合并而成,主要培养声乐演唱及相关研究的艺术人才,面向美声、民族声乐专业方面招收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天津音乐学院自1958年建校初始便开设了声乐专业,汇聚了胡雪谷、吕水深、曹悦荪、王翘玉、夏仲恒、张光华等一批海内外声乐专家,此后还有石惟正、王传涓、管谨义、韩宝林、李寿曾、梁少嫣、周贵珠等老一辈声乐艺术家在校任教,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天津市以高端人才全职引进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作为学科带头人,学校聘请了阎维文、雷佳、幺红、晁浩建、石倚洁、铁金、王洪波、王庆爽等一批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客座教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马梅担任歌剧学院首任院长。学院设有美声、民族声乐、艺术指导三个教研室,在职专业主科教师18名,钢琴艺术指导教师14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1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名,55%以上在职教师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团队曾荣获市级教学团队称号,教学实践成果丰厚。

坚持“教学与实践”结合,艺术实践基地结实累累。学院以歌剧创演为教学主体,以“歌剧艺术中心”为艺术实践基地,与国家大剧院、中央歌剧院、天津大剧院、天津交响乐团等国内外著名院团合作,排演多部歌剧和交响合唱作品,着力提升学生舞台综合能力。2017年,在天津大剧院与中央歌剧院合作演出完整版普契尼经典歌剧《图兰朵》。2018年,在津湾大剧院演出原创音乐剧《施光南的故事》,用回忆的方式再现“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的艺术创作过程。2019年,先后在天津音乐厅、天津外国语大学、清华大学演出音乐会版普契尼歌剧《艺术家生涯》。2020-2023年,演出校园版歌剧《紫藤花》十场,传承施光南的经典艺术。2023年,复排民族歌剧《同心结》,荣获“第五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同年,与国家大剧院共同完成民族歌剧《运河谣》,通过剧场演出、现场直播以及海外主流媒体播出等方式献给海内外观众,收获广泛好评,持续扩大天津音乐学院歌剧学院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坚持“专业与科研”联结,科研项目卓有成效。学院注重对师生科研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国家级、市级项目为抓手,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等方面卓有成效。大型原创歌剧《岳飞》2014年成为首批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在国家大剧院、清华大学以及中国台湾等多地演出,2022年再度获批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在全国5省开展了14场全国巡演,并获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2年《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体系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23年民族歌剧《二泉》巡演获批国家艺术基金传播推广资助项目。2023年高质量完成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人才培养》,打造业界标杆,为中国民族歌剧人才建设提供新鲜经验。《声乐演唱(美声)》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歌剧《紫藤花》获批市级教改立项。

坚持“比赛与就业”联动,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院积极搭建“赛台、舞台、就业展示平台”协同联动的育人机制,结合专业特点,找准定位、突出特色,积极促进学生就业创业。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国内外专业赛事,组织师生在国家级专业舞台参演重大活动,将大师班、专家课和教学音乐会作为教学载体,打造艺术节、音乐节等艺术实践品牌,经典剧目演出、毕业音乐会已成为职业乐团选人用人和毕业生个人展示的有力渠道。2023年民族声乐专业青年英才陈滢竹荣获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第一名,成功敲响金钟。众多毕业生被国家级和省级演出团体及音乐艺术院校录用,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优秀的青年歌唱家和艺术院校中的教学骨干,活跃在国内外音乐艺术舞台上。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歌剧学院接续传承老一代艺术家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秉承“追求完美,创造卓越”的校训,坚持守正创新,勇担新的文化使命,着力培养德艺双馨的歌剧艺术人才,努力为建成特色鲜明的国际化、高水平音乐艺术院校贡献力量,为党和国家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