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音精品课大讲堂丨杜吉刚教授做客名师名家音乐“访”活动
发布时间:2024-10-08

2024年9月26日下午,天音精品课大讲堂之名师名家音乐“访”第四期活动在我校北校区录音棚举行。本期访谈邀请了当代国际歌剧舞台上杰出的华裔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原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副主任杜吉刚教授,与作曲指挥系主任张海峰教授围绕学习、教学、新作品等问题进行访谈交流。作曲指挥系及歌剧学院领导、师生出席了本次活动。

图片

张海峰教授首先请杜吉刚教授谈了谈他学习时期的经历和体会。杜教授讲到他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学生,在入校之前他已有了几年的工人工作经历,专业基础并不算好。入校后听从老师的教导,把心沉下来,认真练习基本功“放喉头”,改正之前唱歌的不良习惯,这一改就是三年,几乎只唱练声曲,终于成功打好了美声唱法基础,这也是他在军艺读书期间最大的收获。他坚持每天早起5点去琴房练习和学习音乐理论等功课,一直坚持到毕业。在谈到军艺对自己的影响时,杜教授表示影响很大,他穿上军装后会有种说不出的自豪感,虽然为了追求声乐事业的发展而离开了部队,但他身上具备的军人的韧劲、刻苦、守时等优秀品质为后来的事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接下来,张海峰主任邀请了杜教授的几位学生上台谈谈自己的老师,来自歌剧学院的苑璐教授表示,他曾是音教系钢琴主项的本科学生,由于机缘巧合为同学弹伴奏而与老师结缘,考取了杜老师的研究生。老师为他付出了很多,但却只说教他最成功的地方是保护了他天生的条件,给了他很大自由,并没有把功劳归于自己,这让他十分感动。其他两位学生也提到,老师不仅教给了他们过硬的技术、提高了审美能力、更给了他们对自己的信心,老师很善良,从来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杜教授也表示,当一个好的老师,一定要懂得因材施教。在提到审美这一话题时,张海峰教授说,审美是一个非常虚幻的词,但这个对老师来说非常重要。杜教授表示,声乐演唱首先要有对声音的感知,以及对语言的掌握。意大利美声的魅力就在于,一是不需要扩音器就能将声音传到剧场的每个角落,而达到这一点,放下喉头的技术是关键;二是字正腔圆,语言也是最高级的技术,很多时候并不是发音位置的问题,而是腔不对,需要调整字的发音,这一点中文也是相通的。杜教授在去了意大利和澳洲等地演出之后,发现中国人的美声并不比他们差,尤其近几年我国进步很大,去国外留学的学生也很多,但真正能学成归来取得巨大成就的人,一定是有悟性、会自学,勤奋且有审美判断力的人。

张海峰教授又问到什么才是好的声乐作品,杜教授回应说,他认为观众喜欢的,演唱的人也喜欢的,旋律性强的作品都是好作品。作曲指挥系张瑞老师就写了很多非常好听的艺术歌曲作品,主任邀请了她上台来为同学们谈谈她的经验。张瑞老师说到,首先要和这个专业的同学做朋友,她就是在大学期间为声乐的同学弹伴奏进而开始创作歌曲,她认为好的歌曲要有独特的视角,优美的旋律,及恰当的和声。张瑞老师给作曲专业的同学一些建议是:要动脑筋,要感同身受,展开想象的翅膀,找到自己的热爱,因为喜欢,所以坚持。要用心去写作,不要急于求成,要耐得住寂寞。最后到了提问环节,王瑞老师提出在创作歌曲时,是否要注意倒字的问题?杜教授表示,他确实遇到过这种情况,即在录音时很不顺利,发现不是唱的问题,而是作曲家把字的声调写倒了,中文歌词的话还是尽量避免倒字。张海峰教授又问到,中国的美声有没有需要我们改进的地方?杜教授回答说,还是缺乏规范,对不同的美声类型划分不是很明确。最后,时昊老师问:中国的歌剧现在主要是西方技法和中国风格的融合,会不会有既不够西方也不够中国的问题?杜教授说:他认为好的中国歌剧作曲家有王世光和金湘,中国作曲家如果想写好歌剧,至少要去歌剧院听10年,需要慢慢培养。就像普契尼让全世界知道了茉莉花,好的歌剧作品要按照艺术的规律来写,还要有高超的技法。

访谈临近结束,张海峰教授向杜吉刚教授赠送了《新时代军乐之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典礼阅兵曲》专辑唱片,并代表作曲指挥系赠送了教师节纪念品。

活动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参与活动的师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杜吉刚教授的分享不仅让大家了解到了一位杰出歌唱家的成长历程和心路历程,更深刻理解了声乐艺术的内涵和追求。同时,他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在座的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