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红,副教授,主讲《影视发展史》《影视基础》《视听语言》《经典影片赏析》《影视节目策划与编导》等课程。先后毕业于重庆大学、四川大学,文学硕士。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进修教师,国家艺术基金《青年编剧人才培养》项目“优秀学员”,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一、学术论文
(一)独立发表二十余篇学术论文:《电视剧资源利用策略刍议——以安徽卫视为例》《高等院校影视类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初探》《简析“微时代”的文化传播特征——从以微博为首的“微媒体”说起》《双线叙事下的轻暗黑童话与和谐生态观——解读真人版电影<小飞象>的主题特征》《电影叙述机制在特定时空中、不同视点下的运行——<什么是电影叙事学>读书报告》《小说<如果没有明天>:“物化”修辞的反讽与隐喻》等。
其中——
1、两篇载于核心期刊:《不一样的战争女性,一样的沂蒙深情——话剧<补天>与电影<沂蒙六姐妹>的艺术共通性》(载于《大舞台》2012年第1期),《<伊卡洛斯>以双重思想为纲的叙事策略》(载于《电影文学》2020年第10期);
2、两篇获奖:《浅析两部改编电影<家>的创作得失》获巴金文学与电影暨第二届全国职工影评大赛二等奖,《一场残酷的中国式“成长礼”——简评电影<狗十三>》获第五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暨《戏剧之家》杂志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比活动二等奖;
3、两篇被录入重要专辑:《“互联网+”视阈下影视教育转型刍议》和《战后法国喜剧电影的发展特征与美学嬗变——从2017年法国经典喜剧电影回顾展说起》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论文辑收录。
(二)指导两名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
1、朱冰(表演专业2015级):《人类的缩影,警世的箴言——简评黑泽明电影<梦>》,载于《青春岁月》杂志2018年10月(中);
2、赵启硕(表演专业2016级):《<红花绿叶>的和谐之美》,载于《青春岁月》杂志2019年9月(上)。
二、人才项目
(一)独立完成2017年度天津市“131”创新型第三层次人才项目:撰写专著《教育题材影片赏析》,130千字,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
(二)参加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资助项目《青年编剧人才培养》,并被评为“优秀学员”。
(三)独立完成2017年天津音乐学院人才培养项目《原创话剧<水庄往事>编剧》。
三、教研业绩
(一)参与完成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新型戏剧影视表演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形体技巧探索与实践》(第三参加者),独立撰写《综合改革报告》,参编表演专业教材《戏剧影视形体训练教程》。
(二)参与完成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新型表演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台词技巧探索与实践》(第四参加者),参编表演专业教材《演员台词训练汇编》。
(三)参与完成社科类国际合作科研项目《<韩中双解韩国语学习词典>编纂》(编委会副主编,负责汉语文艺词条编纂),项目成果《韩中双解韩国语学习词典》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四)独立完成天津音乐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以现实主义作品为范本的影视课程改革初探》。
(五)参与完成天津市教委重点立项调研课题《国内音乐学院之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发展模式探究——以天津音乐学院戏剧影视系为例》(第二参加者),该课题获天津市教委第三届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六)获第十一届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文综组)三等奖。
四、实践成果
(一)担纲原创话剧《关不住的春天》独立编剧并获奖。与表演老师带领学生凭此剧参加第五届北方青年演艺展演(这是我系师生第一次参加此类展演),获“高校作品”单元最佳作品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该剧受邀参加天津千寻剧场的特别演出。
(二)举办系列学术讲座。于我院、天津图书馆等学术平台举办《当代优秀教育电影赏析及启示意义》《歌手传记电影(21世纪)叙事策略探究》《新世纪歌手传记电影的故事类型和叙事特征》等多场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