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音乐学院原创话剧《太平码头》 本轮巡演圆满收官!
发布时间:2024-04-21

本站讯(编辑 王海双 李彤  摄影 林恩彤 林郅蔷 吴娅凝  责任编辑 周涛)方寸舞台,演绎沧桑变化的历史画卷;一顾一盼,彰显平凡百姓的爱国情怀。2024年4月21日,随着演出完美谢幕,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天津音乐学院原创话剧《太平码头》本轮巡演画上圆满句号。

该剧目从2022年初开始创作谋划,2023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2023年7月5日正式建组,2023年10月15日正式首演。自首演以来,话剧《太平码头》凭借幽默风趣的故事情节和深入人心的爱国主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高度关注。该剧巡演共十余场,观众包括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等高校师生在内的上万人。演出得到了天津日报、津云、今晚报、中工网、环球网、国际在线、津滨海等多家媒体的报道。



在巡演过程中,场场座无虚席,剧目所到之处,无不引发热烈反响。观众们纷纷表示,该剧无论是剧情、演技还是灯光、舞美,都体现了天津音乐学院高超的艺术水准。不仅展现了天津“码头文化”的特点,更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历史故事,触动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此次巡演走进滨海演艺中心,是天津音乐学院原创话剧《太平码头》本轮巡演的收官之站,也是在全市范围内的一次重要展示。此前,该剧已在武清影剧院、天津大学求实会堂等多个舞台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赢得了观众和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此次滨海演艺中心的演出,再次证明了该剧的艺术魅力和感召力。

天津社科院沈楠观后表示,“作为一部关于表现天津码头文化的原创话剧,其中也融入经典戏剧的元素,如果说‘太平码头’就像一座‘茶馆’,那么剧中的主人公金海清则更像是天津商界的‘南海十三郎’。时至今日,天津人这种真诚、热情、纯朴、节俭的地域性格依然在延续,日月变迁,实干兴邦,如今无数的海河儿女依然在为守护‘美丽的天津,温暖的城市’而不懈努力。戏曲大码头,好戏看天津。《太平码头》这部话剧融合了曲艺等艺术元素,这对于打造津味儿戏剧而言,也是做了一些尝试,天津音乐学院为话剧民族化进行了传承和发展,其中这些戏剧人所具有的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也是《太平码头》这部话剧的灵魂所在吧!”

剧中不论是生动紧凑的剧情,还是设计独特的舞美,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演出非常精彩,让我对天津的文化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这是一部天津风味比较浓厚的一个话剧,特别推荐给广大观众。”市民孔江看完演出后激动地说。

“该剧目从2022年初开始创作谋划,2023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经过多次反复修改完善,目前已经相对成熟。从建组开始,所有主创、主演都要进入剧场进行剧目排练。团队秉持团结一心全力打造精品的决心,以高度的敬业精神、饱满的艺术热情、良好的精神风貌、严谨的工作态度将该剧呈现在舞台上,展示给广大观众。”总导演张华轩宇介绍:“这次我们来到滨海新区演出就更有意义。其实,我们‘太平码头’这个地点应该说就是在咱们滨海新区塘沽河海交界处,所以我们把这样一个地理位置放在这儿,这次来到滨海新区演出意义就更重大。”

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副院长任东岳在剧中扮演金海清,他谈到:“金海清最突出的地方,也是他一直在讲的,想用文化去救国,想用实业去救国,想用拳脚去救国。我们知道有一种更伟大的思想、实践和哲学在背后一点点在酝酿,在后面托起了我们这个民族,最后走出来,走向复兴,走向强大,我们知道后面是有这样一股力量的。”

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表演教师王潇是地道的天津人,在剧中扮演杨二嫂,一口天津话令观众印象深刻,也把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天津人塑造这个角色我觉得比较好抓一些,因为我在方言上没有障碍。尤其这个角色和我的性格还有一点像,比较外向、开朗,说话声音比较大,语速比较快。杨二嫂这个角色我觉得我饰演起来比较好拿捏,塑造起来也比较方便一些。”王潇说。

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2020级研究生张赛丹说,“生活在太平码头的人们虽然身处腐朽没落的旧时代之中,却依旧保持着担当、忠诚、善良、乐观的优秀品质,乱世之中平凡人朴素的爱国情和拳拳的赤子心,让我深刻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无穷魅力。”她表示,作为学生的我也将以剧中人物为榜样,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困难保持不屈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2022级本科生师源说:“我很感谢老师和学校能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在大二年级就参加了像《太平码头》这样的大型演出。虽然我演的是一个报童,但是我相信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以后的路我也会脚踏实地地慢慢走,慢慢学习,慢慢成长。”

“参演这部剧的过程让我学习到很多东西,也得到很多启示。无论什么身份,也无论处在什么年代,我们都要有笃定的爱国精神。”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2021级本科生秦耀辉说。

下一步,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将继续深入挖掘天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艺术价值的原创作品,讲好天津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天津的文化和历史,进一步推动天津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不断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