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与戏剧的文本间性》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11-10

本站讯(编辑 付艺浛 隋红   责任编辑 周涛)

11月8日上午10点,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戏剧影视讲坛”第3期——《影视与戏剧的文本间性》讲座在南校区B座3课室举办,主讲人为该院理论教师隋红副教授。来自戏剧影视表演、艺术管理、音乐教育、钢琴演奏、美声演唱等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共五十余人到场聆听。讲座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了影视与戏剧的文本间性,引发了师生对艺术作品的全新思考。

首先,隋红老师介绍了“文本间性”的诞生(法国文学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首次提出这一术语,她指出: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文本间性”又译为“互文性”,为便于口语化讲述,隋老师在后面统一用“互文性”)和互文性理论的渊源,并对这种强调文本间关系的“互文性”与汉语修辞手法中的“互文”做了辨析。接下来,隋老师根据现场观众以本科生为主的实际情况,精简了理论阐释的内容,加大了案例分析板块的比例,结合十几部影视戏剧作品,并以拉片的方式对其中六部作品的精华片段进行了深入浅出、生动晓畅的视听解读。

隋老师按照戏剧的不同表演形式(话剧、戏曲、音乐剧、歌剧、舞剧等)进行实例解析,引领同学们观察影视(含电影、电视剧、网络剧)与戏剧之间的互文性以及影视/戏剧的“自我互文性”,体会主创人员是如何巧妙利用并精确呈现这种关系的。援引的案例包括:

(一)[影视&话剧]:电影《死亡诗社》&莎翁喜剧《仲夏夜之梦》,伊朗电影《推销员》&美国阿瑟·米勒戏剧《推销员之死》,电影《广岛之恋》&话剧《酗酒者莫非》(“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电视剧《春日暖阳》&话剧《父与子》

(二)[影视&戏曲]:电影《柳浪闻莺》&越剧《梁祝》,电影《霸王别姬》&京剧-《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昆曲-《思凡》《牡丹亭》

(三)[影视&音乐剧]:音乐歌舞片《西区故事》&同名音乐剧、莎翁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网络剧《隐秘的角落》&同名音乐剧

(四)[影视&歌剧]:电影《公民凯恩》&歌剧《萨朗波》,电影《现代启示录》&歌剧《女武神》

(五)[影视&舞剧]:电影《对她说》&舞剧《穆勒咖啡馆》

(六)[影视/戏剧]:电影《楚门的世界》,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话剧《暗恋桃花源》

针对不同的案例,隋老师从主题思想、文化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关系、角色形象、情绪基调、物件细节等不同的角度具体分析了互文性的主要作用(强化、补充、对比、反讽等)。隋老师指出,影视与戏剧之间的互文性有很多类型,艺术专业的学生应重点关注互文性的目的、功能与影响,思索运用互文性的缘由、契机和切入点。

隋老师认为,互文性不仅在影视戏剧中常见,在整个艺术领域中也大量存在;所以,鼓励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接触并理解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厚积薄发,博观约取。隋老师说:“你欣赏过的每一件艺术作品——影视、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终有一天会帮到你,给你启发和灵感,在艺术创作、艺术管理、艺术教育等方面为你赋能。”

隋红老师一个半小时的分享为同学们审视影视与戏剧之间、影视内部、戏剧内部的互文性关系提供了新颖的角度,启迪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拓宽认知视野,观摩形形色色的艺术文本并探析文本间“相互交汇与中和”(克里斯蒂娃语)的关系,最终能够自觉地在艺术实践中尝试运用这种关系,实现创新性发展。

讲座有趣有料,观众认真专注——别开生面的“视听聚会”让师生在立冬这天集体沉浸到“暖洋洋”的艺术氛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