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宋国生老师
发布时间:2017-06-23点击数:

   

我心目中的宋国生老师

在“宋国生教授执教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开始随宋国生老师学习。30年时光转眼过去,情景遥远而真切。这次会议我没有提交论文,觉得对宋老师演奏、教学等方面的研究,远不如各位专家全面深入,因此很想多听听诸位的高论。既然会议安排我第一个发言,就请允许我用简略的言语,描绘、勾勒一下我心目中的宋老师。当然,这仅仅是我对老师诸多感受中的几点而已,全当是抛砖引玉吧。

一、      宋老师是一位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都很发达,同时又能将二者完美融通的艺术家

宋老师的“感觉”好是有口皆碑的,他对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要素的那种细微的感觉与把握,在我接触过的音乐家中可以说是不多见的。昨天的晚宴上,他还将“芦台春”比喻为西方弦乐加上弱音器奏出的和弦那般纯净,而“五粮液”更像是民乐队奏出来的和弦,粘稠而又浑醇。不难看出他对艺术“通感”和“连觉”的敏锐。宋老师教课常有这样的情形,学生刚刚演奏几小节,他就叫停说道:你看,这谱子标记是每分钟66拍,而你刚才演奏的将近每分钟70拍了。记得有一次我在琴房练琴,由于口腔溃疡,就张着嘴巴练习了一会儿,恰巧宋老师从琴房门口经过,他推门探头进来,瞪着我说,刚才拉琴声音不对啊,你是不是张嘴练琴了?他对声音的细微变化能够区分到这样一个程度令我非常惊讶。也正因为如此,同事同学对他过人的音乐感觉多是敬佩不已的。

不过,宋老师却从不满足于细腻而丰富的音乐感觉,而把很大的经历投入于深邃的理性思考。他的二胡艺术研究涉及到生理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数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他强调真挚感情、浓郁风格和高超技术的完美统一;强调人的意念、气息、体态和声音的整体合一。这使得他能够站在哲学的高度来审视二胡乃至民族器乐的演奏和教学,使得他的艺术教育思想闪烁着辩证法和系统论的光芒。这对于我们搞音乐的,特别是音乐表演的同行来说,更是非常难得的。

而我想强调的是,宋老师不仅有着过人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尤其擅于两者之间的转换与融通。其实,我们当下的器乐教学、演奏往往缺少一个“中间”环节。理论探索与研究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我们总不能拿着论文去给学生上课!如同我们观看丁俊晖打台球,在他击球的速度、力度、角度的背后肯定隐藏着深奥的数理关系,包括物理、几何的某些原理,但不能以为精通了这些原理就能成为丁俊晖,靠着这些理论就能培养出丁俊晖。艺术的传授也是如此,艺术家需要理性思维和理论支撑,但必须学会把理论成果转回到直觉的艺术思维和语言,然后运用到自己的演奏和传递给自己的学生。我以为宋老师在这方面尤其高人一筹。在才刚出版的宋老师师生论文集里就有一篇他的文章,收录并解读了他的一些教学口诀,你会看到,他是如何做到把那些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口诀化、形象化的。诸如“松肩捏杆,两手找点,耳朵听音,心里想弦。”

这种顺口溜式的口诀,能够让学生迅速理解并把握事物的“关节”,这样的口诀他编写了许多。今天,当年随老师学琴时的一些曲目和艺术处理,已经记得不大清晰了,但那些被他凝练成简短的口诀或关键词的话语,仍让我记忆犹新,什么“大三角、小三角”;“上上下下”;声音要“圆、亮、厚”,动作要“松、通、稳”等等。而且他善于把我们生活中很熟悉、很鲜活的琐事,信手拈来地化作例子,融入到他对学生的传授与启发之中。有一次,宋老师到琴房给我上课,我正在扫地做卫生,记得那节课讲的“快弓”,他嫌我力点的位置太靠后,就说,“我不是让你拿着大笤帚扫地,而是让你拿着小笤帚扫床”。就这么简短的一句话,让我顿开茅塞。所以我常常和师弟师妹们说:宋老师的授课,既具有我们传统相声艺术中“现挂”般的鲜活与魅力,又具有佛教禅诗和偈子的那种直指人心、让人破迷开悟的法力。听宋老师上课真的是一种享受。

    

    

   

宋国生先生与本文作者(2004

一、      宋老师是一位继承能力与创新能力都很出色,并能把二者巧妙结合的艺术家

宋老师有着很强的继承能力。他对中国的民间音乐,特别是北方音乐,当然尤其是他自己家乡音乐的稔熟和运用,同样有口皆碑。昨晚吃饭时,宋老师还曾感慨和批评我们当下的民乐教学、作曲教学中,民族音乐内容的缺失。当然,宋老师的继承不仅是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继承,他也从西洋等外来音乐和其他艺术门类中借鉴和继承了很多东西。据我观察,宋老师继承和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保留”,而是为了创造。他认为,创新本身就是一种继承。这个观点是否完全正确,自然还难有定论,但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宋老师才多年锻就了过人的创造能力,并在演奏、教学和创作等诸多实践中,把继承和创新奇妙地融为一体。

也许有些人会说,宋老师音乐创作的语言已经过于陈旧。但我以为,“新”和“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如刚才开幕式上刘文金老师讲的,宋老师的《老两口学毛选》,在那个年代可是一首非常时髦的流行歌曲啊。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风格,我们经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其实按照同样的逻辑,应该推衍出另外一句话:越是时代的越是永恒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宋老师的音乐用那一时代的语言,道出了那一代人的心声。其实,宋老师自己也曾坦诚地说,他的音乐所表现的,更多是民众的特别是农民的思想感情。为此,他愿意做音乐创作领域里的赵树理。艺术家能够对自己有如此清晰的认知和定位,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提到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还会涉及到宋老师对目的手段关系的把握。技术上的继承也好,创新也罢,总是被他作为一种手段,为他表达情感这一目的服务。他认为,从总的目标来看,所有的技术都是为表达情感服务的,但从下一个层面看,有时候手段又会成为目的。3比如演奏中的炫技段落,对于音乐整体来说不过是一个手段,但是从乐曲的局部来看,有时其本身又是目的,即展示演奏家的技术技巧。不难看出,他的理论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神髓。

继承与创新,也共同促成了宋老师成为技巧展现及高潮营造方面的高手。为了表现特定的思想情感,他独出新裁地发明了不少新的演奏技法,象弯柱、双跳弓、双弦抖弓、轮弓等。当我们听宋飞演奏《燕赵春潮》的最后段落时,总会被其技巧和情绪所共同营造的艺术效果所震撼。当然,这离不开宋飞的精彩演绎,但我以为,乐曲创作所贴切运用的各种新技法所造就的“紧张度”和渐次推向高潮的情绪积累,是更重要的原因,这是宋老师目的与手段、技巧与情感、继承与创新辩证思维的绝佳范例。

宋老师所以能营造出这样的情绪,发明出这样的技法,和对传统音乐的学习和继承是分不开的。音乐的欣赏是一种期待,每个人在听音乐的时候,总会自然地遵循积淀于心底的民族审美心理去应和、去评判,就如我们在欣赏京剧唱腔的时候,总会在某个特定的关口异口同声地叫好,尽管我们并没有经过相关欣赏的培训,这恰是因为我们骨子里同样流淌着华夏艺术的血液啊。因此,继承民族艺术的精粹,并巧妙地运用于我们的创作中,是感动听众最有效的途径。这既是一种继承,也是一种创新。

大家还可以听一听宋老师创作的《豫乡行》的最后高潮部分,高音区的快速十六分音符的运行掺杂着里弦空弦低音的d音,这个低音所实际形成的节奏重音,分别出现在十六分音符的第一个音、第二个音、第三个音和第四个音,这就客观上造成了节奏重音和节拍重音的错位,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4这是我们传统音乐中久已存在的手法,宋老师将其借鉴过来并巧妙地加以运用。这使我想到刘文金先生《长城随想》第二乐章的部分段落,一些乐句在很窄的音域内,通过换弦、换指的手法让人体会到无穷的变化,这是借鉴了传统京胡的惯用技法啊。宋老师和文金老师们通过他们的实践证明,我们民族音乐中有许多宝贝,继承和运用得好,就能使其重放异彩。正如宋老师所言:“只要我们带着创新的精神去发现它发展它,它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还可以做到常用常新。

对于继承与创新的好坏成败,宋老师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简单说来就是:一切从效果出发。我完全赞同老师的观点。我本人一直持有这样一种理念:一种技术技巧的发明和运用,衡量其是否成功,不完全取决于演奏者自己,更在于听众的感受和评判。我以为,所谓好的炫技技巧,应该是那些实际的演奏难度比听众感觉的演奏难度要低的技巧。对于演奏者来说,这些技巧固然也是较难的,但难得“有理”,难得“顺手”,而听众感受到的却比演奏者感受到的还要难,还要眼花缭乱,还要惊心动魄,这样的炫技手法就是成功的。相反,有些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却是,演奏者感觉很难很难,听众却感觉不到它的难,这样的炫技创作就不能算是成功的。大家可以看出,我的观念深受老师“一切从效果出发”的影响。

   

    

   

宋国生先生与本文作者(2010

一、      宋老师是一位学术缜密与做人单纯都很突出,又能使二者并行不悖的艺术家

关于宋国生老师的学术成果的丰硕和思维逻辑的缜密,刚才已经提到了一些,而且各位专家还会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细密的、全方位的研讨。时间所限,我就再结合一些事例,简略地谈谈宋老师的做人,以及他在这方面对我们每位学生的影响吧。

1985年入党,宋老师是我的入党介绍人之一。在支部大会上,宋老师有一个发言,大意是:我愿意介绍靳学东入党,因为他过年过节从来也不来看我,也不给我送礼。我当时弄个大红脸,您这是夸我,还是骂我啊。(众笑)这就是宋老师,一个“简单”、可爱的宋老师。宋老师热心于民乐乃至学院整体的学科建设,记得今年夏天我们也在这个报告厅里,举行学院的教学研讨会,议题集中在音乐艺术院校的招生考试和实践教学等问题。不巧的是那天空调出了毛病,大家顶着湿热坚持研讨,其中就包括宋老师的主题发言。他拿出了自己草拟好的写满密密麻麻字迹的一厚沓讲稿,详细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一整套招生考试的改革思路。他不仅关心着学院的教学与建设,也同样时刻关注着国家的改革和发展,人们经常会看到他就国家新出台的一项改革方案等等,与他人争论得面红耳赤。这就是宋老师,一个执着、热情的宋老师。几年前,宋老师身患重病,正当大家为他生命的安危着急发愁的时候,老师忽然冒出一句话:坏了,这下看不到08年的奥运会了。你看,大家都在为他的生命而操心的时候,他操心的却是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着的国家盛事。这就是宋老师,一个可亲可敬的宋老师。

好在,老师终于躲过了那次劫难,不仅看到了北京奥运会,而且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活力。50年来,宋国生老师把自己全部的爱和生命,都献给了民族音乐事业,献给了他的学生,献给了他所钟爱的二胡艺术事业,而且大家都在企盼并坚信,他会继续地奉献下去。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和宇宙万物相通,与人类心灵相连。两根弦的奥妙,永远探索不完。”祝愿我的宋国生老师老骥伏枥,再创辉煌!

   

    

   

研讨会期间宋国生先生与作者(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