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边疆闪光:记于田支教的127个日日夜夜
发布时间:2025-09-26


 民乐系安宁馨2025援疆支教有感

127天对于漫长的人生而言,只是短暂一瞬。但对一批来自天津音乐学院的援疆志愿者来说,这127个日日夜夜,却是一段浓缩了奋斗、成长、感动与担当的青春华章。他们用知识浇灌希望,用热情点燃梦想,在广袤的边疆大地上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从懵懂到坚定第一周的挑战与适应

支教队员们怀着憧憬与忐忑踏上于田这片土地时,面对的是迥异的气候、陌生的环境以及教学经验的缺乏干燥的空气,不同的作息与孩子们语言沟通的轻微障碍,都是横亘在眼前的现实挑战。

然而,青春的韧性超乎想象。在带队老师和当地学校的帮助下,队员们迅速调整状态。他们互相鼓励,集体备课至深夜,一点点学习简单的维吾尔语问候努力融入当地生活第一周的艰辛磨去了他们的书生意气,却铸就了更为坚实的初心——既然来了,就一定要为孩子们做点儿什么。

从理论到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探索

127天,是支教队员们将大学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的百日,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学生更是孩子们眼中的小老师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支教队员们发现这里的孩子需要的不仅是上音乐课的老师,更需要带领他们排练演出的老师。为此,他们结合各自专业建立了特色社团有创新的手风琴社团,有唱《如愿》的合唱社团,有负责开场闭幕的鼓号队社团,还有快板社团、舞蹈社团、戏曲社团等等。六一节,队员们带领社团学生编排一个集大鼓、朗诵、体操于一体的综合性节目《铁血中国娃》,所有学生都是从零开始的,一句一句地教,一点一点地学,很快就有了统一的节奏,同步的速度。六一节正式演出的时刻,看着孩子们站在舞台上表演,“小老师们”在台下为他们呐喊,为他们开心,为他们自豪。

从教书到育人:身心成长的见证与沉淀

127天,队员们领悟到当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教学生做人做事。

可能是比较内向的孩子,因为你一句“你回答得很棒”,变得主动举手了;可能是上课爱走神的孩子,因为你持续的关注和鼓励,变得认真听讲了;可能是调皮捣蛋的孩子,因为你正确的引导,变得遵守课堂纪律了。这些瞬间里,你会发现自己不只是在教知识,更是在悄悄影响着一些人的成长。就像在学生心里埋下几颗种子,也许当下看不到发芽,但总有一天,会在某个没想到的时刻,长出向上的力量。这种“被需要、被记得、被影响”的感觉,就是当老师最实在的意义。


从师生到朋友课堂外的陪伴与交融

支教的意义远不止于课堂127个日日夜夜,更包含了无数课堂外的温情瞬间。

从最初的敬畏称呼老师,到后来亲切的喊着哥哥姐姐,这种关系的转变源于日复一日的真心陪伴,队员们用真诚打破隔阂,成为了孩子们可以信赖和倾诉的朋友。分别的那一天,队员们都忍不住哭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舍不得,舍不得这里的人和事,舍不得在这里倾注的时光。老师没有机会陪伴你们长大,但请记住所有教过你们的天津老师们,那些短暂陪伴过你们,来自远方的老师们。


从收获到感悟127天的蜕变与成长

127天,队员们付出汗水都化为孩子们进步的喜悦,他们经历的思乡之苦都被当地师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所融化

他们不仅教会了孩子们的知识更从这片土地和淳朴的人们身上学到了坚韧、乐观和感恩,他们对国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肩头的责任有了更真切的体会。许多队员表示。这段经历让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未来的职业规划中也增添了服务基层、奉献国家的选项。

百日耕耘,一生情缘127个日日夜夜,只是援疆支教长河中的一瞬,但对于这些00后大学生而言,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和青春的淬炼。他们像胡杨种子将青春的根系深深扎进了边疆的教育沃土,他们犹如星星之火,用微光点亮了无数孩子的梦想。这段难忘的百日征程,必将成为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他们带来的新视野、新思想,也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边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青春和活力,续写着新时代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