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田野考察——音乐学系师生赴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罗汉音乐会”观摩学习
发布时间:2020-10-20

本站讯(编辑 沈楠 杨雅钦 姚斓 责任编辑 薛军 摄影 姚斓)10月15日,在音乐学系的精心组织和策划下,党总支书记薛军、系主任王建欣、青年教师夏侯玲玲带领30余名学生前往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对民间班社“芦台罗汉音乐会”进行了田野考察。

疫情当下,集体活动的重要前提是纪律和安全,出发前薛军书记一再强调了特殊时期防护工作的重要性,为每一位学生测量体温、检查健康码、记录个人信息台账等,并且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以保证师生的健康和安全。此次活动来之不易,学生们倍加珍惜,虽然面戴口罩,但都表现出难以言表的激动与热情,这场特殊的田野活动让学生们体会到了疫情视角下的学术采风,收获良多。  

“芦台罗汉音乐会”与学生们并不陌生,老会曾在2018年10月来到天津音乐学院进行了实践教学展演;2019年4月天津静海县砖垛村的“祭奠四川凉山消防英烈”民间老会音乐活动中也见到了他们的身影。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后,师生们按计划到达了芦台镇张西村的津东笙管乐——芦台罗汉音乐会传承基地。会长周百顺师傅是罗汉音乐会的第四代传承人,他为学生们讲解了罗汉音乐会的来龙去脉:芦台罗汉音乐会最初主要在“宝塔寺”内进行传承,后由乐僧将其传播到民间,经过民间艺人整理改编后加入不同的曲牌,形成了今天的津东笙管乐。多年来,芦台罗汉音乐会服务于春节乞祥、中元祭祀及罗汉花会,会中高手云集,在当地享有盛名。后经由老一辈艺人陈焕章等人的精心组织和整理,将人员和资料再度整合才逐渐恢复起来,实属不易。融合了佛曲和民间乐风的津东笙管乐,已被列为天津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序的进行着传承和发展。  

一间十多平米的小房顿时被学生们围的水泄不通,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墙上挂着会长周百顺的书法作品“津东古乐”、“罗汉音乐会”;柜中整齐摆放着老会的“宝贝”们,由老艺人金子玉、李茂林等手工制作的文场乐器——笙和管子已经有了近百个年头;以及武场乐器——老镲、铛子、钹、铙等等均有几十年的历史。这些“上了岁数”的乐器是会长周百顺师傅的心头肉,在他的精心维护下至今仍可发出嘹亮的乐音。目前根据老会成员的回忆,整理出《芦台罗汉音乐会谱本》套曲和曲牌30余首,现场,周师傅为师生们韵唱了《朝天子》《小祭腔》等曲牌的工尺,旋律中流露出悠悠古韵。传承基地的建设均为周百顺师傅自掏腰包构建而成,能够看出作为会长的他对罗汉音乐会的深厚情感和传承决心。  

下午,在周百顺师傅带领老会成员开始正式为我系师生表演。音乐响起,师生们纷纷拿起手机、摄像机等想要记录下这难得且珍贵的画面。为了能让同学们听到更多曲目,罗汉音乐会的师傅们接连演奏了十六首曲目,包括《文大鼓》《翠竹帘》《朝天子》《天下同》《一江风》《墙头(反调)》《四圣佛》《墙头》《小祭腔》《文祭腔》《一池水》《悲秋》《赶子》《庆寿》《对口》《苏武牧羊》。在罗汉音乐会所用到的乐器中,管子是技巧性最高也最耗费体力的。所以表演过程中,吹管子的演员每两三首乐曲过后就需要进行调换,这时被换下的演员会拿起笙、笛子或是打击乐器继续参演。整场演出有文有武、精彩纷呈,让师生们充分感受到了民间音乐的魅力和老会成员对传承民间文化的骄傲与热情。因为课程安排同学们没能观看完整的演出,由王建欣教授带领摄像组老师对剩余曲目进行录制,为这场表演留下完整的影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