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师生赴北辰区“堤头庆云高跷老会”观摩学习
发布时间:2021-05-10

本站讯(编辑 艾丽斯 沈楠 摄影 朱文桀 责任编辑 薛军)5月2日上午,音乐学系党总支书记薛军、系主任王建欣、副教授夏侯玲玲带领30名学生前往天津市北辰区小淀国际当代艺术区,观摩学习了“堤头庆云高跷老会”。

堤头庆云高跷,原名堤头盛兴京秧歌,是起源于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的民间舞蹈形式,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受到皇封,参加皇会演出。曾多次积极参与由市、区组织的历届皇会,于2009年被评第二批市级非遗项目。为迎建党百年华诞,堤头庆云高跷老会特将旧物修葺、老物重置,举行了此次设摆庆典。  

活动伊始,师生共同参观了设摆展厅。厅内陈列着不同角色的行头、雕刻精细的高跷腿子,亦有高照、软对、硬对、灯牌、茶炊子、圆笼、六角盒、门旗、伞盖等仪仗表演所需物品。随后,堤头庆云高跷老会的会员为大家作了简要介绍。该会属“文跷”范畴,由十六名演员担任核心角色,扮相、身段均借鉴戏曲表演程式,行头采用真丝手绣工艺。表演剧目多以《水浒传》为题材,以“忠、孝、仁、义,渔、樵、耕、读”为表演中心内容,锣鼓和节奏别具一格,曲牌唱段多采用天津的民间小调。出全会时队伍人数可达一百五十余人,除核心演员外,还包括仪仗表演。高跷队伍由引锣和令旗指挥,依照锣鼓点儿引队前行,督旗紧跟其后。  

活动正式开始,前来参会的交流队伍风格各异、独具特色,有南仓童韵法鼓、杨家庄永音法鼓、刘安庄同心高跷等,各自列队在园区内绕场一周,并依次进行展示。以同心高跷为例,头锣、二锣、头鼓、二鼓站队尾,头棒作先导,其后依次为青蛇、白蛇、许仙、渔翁、樵夫、傻公子、老座子等角色,通过单龙、双龙等形式变换队形,在“老三点”中行进,表演时变换为其它锣鼓点儿。  

本次花会精彩纷呈,不仅让师生们进一步加深了对高跷、法鼓的了解,也感受到了花会成员们对民间传统音乐的热情传承与积极创新之心。大家看到,为更细腻地刻画人物,戏服的做工与样式相较之前愈发精致多样;法鼓会所用的“灯图”,现将灯芯改为LED灯,做到了美观、实用且防火。加之,如今庆云高跷的会员几乎都是80后、90后,甚至00后等新一代青年。希望在前辈们的带动之下,青年一代能够愈来愈热爱民间传统音乐;在传承与创新的并行之下,古老的高跷艺术能够永葆青春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