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编辑 刘曼 摄影 赵梦僖 责任编辑 罗亦南)近日,天津民间舞蹈专场晚会——“津沽秧歌”在舞蹈系实验剧场成功举办。天津民间舞蹈研究于2009年开始已历时12年,本次晚会是继“津沽风情”“津味儿”两场天津民间舞蹈专场晚会后的再次实验成果展示,是天津市教委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特色课程“津沽秧歌”的应用与创新》与天津市教学成果奖重点培育项目《“津沽秧歌”的实践教学》的重要成果展示。晚会由青年教师栗烨导演,王鸿昀教授担任艺术总监。

“津沽秧歌”晚会分为“源”“流”两个部分。其中,源”为坚守本源之根,主动回归乡土。该部分以原生态舞蹈中的典型角色为切入点,表现天津百姓的诙谐幽默、乐观豁达、烂漫无邪,这一部分共有8个作品,其中《双伞阵图》是对几近失传的原生态“双伞阵图秧歌”的复建,展现老会往日之风采。《文公子》《武公子》对不同老会中的公子形象进行提炼研究,分别表现文质彬彬与放荡不羁的个性特征。《渔翁》《宝辇》《飞镲》《太平鼓》对民间老会中不同角色的动作语汇进行提炼,通过编创为风格鲜明的综合组合来表现人物特性。
“流”为尊重传统文化,实现创新发展。第二部分紧抓天津地区民间舞蹈形态根源,提取动律素材、凝练审美心理,并将其升格为极具天津地域文化特性的舞台化作品,传达民族文化精神,使传统在当下展示生机与活力。该部分共有7个剧目,其中《雷公》通过“头棒”的语汇,弘扬传统文化与抗疫的主题精神;《扑蝶记》将原生态中“公子”与“白杆”诙谐的双人表演与天津百姓“哏”的性格特征相结合,用幽默来诠释主题;《彪子》《哏儿都二姐》《鱼跃莲花》都表现了津沽人民的温情生活,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博得热烈掌声。《漕运歌》作为入围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终评并入选“第二届中国舞蹈优秀作品集萃”的作品压轴出场,表现了天津码头工人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利文武会》再现了“曹庄子同利文武高跷”的表演程式,并邀请民间老会艺人一同现场伴奏,感受“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
学院党委书记索玉华、党委副书记陈茉出席活动,天津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天津市舞蹈家协会、天津市教委、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我市兄弟院校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嘉宾以及“曹庄子同利文武高跷”等18个民间老会到场观看。专家们对“津沽秧歌”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纷纷表示本场晚会唤起他们对这座城市的鲜活记忆,从舞蹈的角度重新认识了天津,也敬佩老师们的坚守与耕耘,为繁荣与传播天津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受疫情影响未能到场的专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冯双白教授,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教授,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潘志涛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江东教授,解放军火箭兵政治部文工团原副团长余大鸣大校,浙江音乐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徐颃教授以及舞蹈家刘震、王亚彬,通过视频的方式送上对“津沽秧歌”的认可与祝愿,纷纷表示在王鸿昀教授的带领下,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扎根本土,服务群众,用天津独特的艺术语言,产出了津味儿浓厚的民间舞蹈作品,展现了津沽大地的文化魅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此次“津沽秧歌”专场晚会是研究团队经过“研、创、教、演”良性循环后的阶段性成果展示。未来,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还将继续努力,汲取天津文化活水源头的营养,坚持守正创新,努力产出舞蹈艺术的高峰之作,让天津民间舞蹈再焕新彩,让天津传统舞蹈文化走出天津,走向世界,助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