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声乐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 | 靳学东教授作“故居里的遐思——李叔同音乐艺术成就漫忆”专题授课
发布时间:2023-11-13

本站讯(编辑 魏俊汐 责任编辑 赵霞 丰雷)11月8日下午,音乐学家、天津音乐学院原副院长靳学东教授在李叔同故居,为新时代声乐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成员进行了题为“故居里的遐思——李叔同音乐艺术成就漫忆”的专题授课,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带领成员们了解李叔同的传奇人生,诠释了学习大师精神与传承先进文化理念的重要意义,成员们受益匪浅。

靳学东教授从1913年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校友会发行的杂志《白阳》讲起,该杂志介绍、论述了西方文学艺术,强调艺术的社会功用和审美功能,是我国近代最早的艺术教育校刊。李叔同集写稿、编辑、题图、封面设计于一身,其编辑宗旨和对西方文学艺术的大胆引荐体现了他与时俱进的艺术教育思想和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白阳》亦可认为是近代中国学校美育的先声。此刊物刊载了由李叔同作词作曲的三部合唱《春游》的乐谱,这是中国人运用西方作曲技法所创作的第一首多声部音乐作品,开中国合唱曲创作之先河。

李叔同(弘一法师)1880年生于天津,1942年圆寂于泉州。在诗文、书画、篆刻、戏剧、音乐诸方面均有极高造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为中国艺术教育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高僧之一。

靳学东教授首先对李叔同的人生轨迹进行了回顾。由于家庭条件优裕,李叔同从小便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熏陶和感染,这为其后来的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3年,李叔同与黄炎培、许幻园等人创办沪学会,举办演说会,开建补习科,并提出“移风易俗”的理念。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主攻油画,同时兼习音乐。1906年,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等主持创办中国第一个话剧社团“春柳社”。1906年春,李叔同主编中国第一本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于日本印刷,在上海发行。杂志图、文、谱并重,内容丰富,设计新颖。

同时,李叔同作为我国近现代杰出的艺术创作者、音乐教育家,对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912年,李叔同受“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的邀请,教授音乐和美术课程。在此期间,李叔同首次开设了人体写生课,为我国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开创了先河。在7年的教育生涯中,李叔同教授作曲理论、钢琴、绘画等课程,并以和蔼严格、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培养出诸多优秀的艺术人才,譬如刘质平、吴梦非、潘天寿、丰子恺等。在艺术教学中,李叔同还积极开展各类艺术活动,通过熏陶、感染学生的方式,影响社会音乐活动的发展方向。1918年,李叔同选择在杭州虎跑寺皈依佛门,他严持戒律,青灯黄卷,成为世人敬仰的南山律宗第十一代宗师。

靳学东教授指出,李叔同的音乐贡献体现在音乐杂志、音乐创作、音乐启蒙、音乐评论等诸多层面。据不完全统计,李叔同一生编创乐歌七十余首,直接引导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未来走向。1992年,《春游》被纳入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20 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提名曲目,1993年正式入评,并颁发证书。《春游》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人生的眷恋,是率先将西洋创作手法引进并践行于中国音乐创作并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典范。《春游》的音乐创作明显超出了同时期的乐歌水平,为中国艺术歌曲发展道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对开启中国近代合唱艺术事业具有深远的影响。除《春游》外,《送别》当属那个时代的音响标签,成为李叔同影响最大的乐歌作品。“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采用西洋曲调,运用文辞隽永的词作,使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在现代歌词语境中又重放光辉,篇幅短小但却优雅精致,意味无穷,将深情的告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送别》成为当时流传最广的歌曲之一,绝非偶然。这首短小的歌曲巧妙地化解了中西、古今、雅俗三对关系,以外国歌曲为基础,包含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表现的意境与蕴含的文人情怀引发了潜藏在人们心中却又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感情,这是极为了不起的一种创造。

详实的史料与生动的图文、音像资料向大家展现了一代大师的人格魅力。最后,靳学东教授殷切寄语研修班成员,李叔同始终不忘艺术修身、救国、智民的志向,在诸多方面卓有建树。愿大家不忘来路,砥砺前行,继承发扬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借鉴一切可以学习的中外艺术成果,助推艺术教育与全社会美育的提升。希望通过在此回顾这样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艺术大师,缅怀的同时更应学习大师精神,珍视和传承大师留给后人的文化艺术财富,在促进中西音乐交流,推动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方面做出有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