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编辑:刚妍 徐莉莉 摄影:王星原 责任编辑:刘彬)10月25日下午,作为建校6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作曲系“名师名家讲坛”第四期活动在南校区图书信息楼音像厅举行。本期活动邀请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维亚教授作题为《中国歌剧创作一定要走自己的道路》的专家课。作曲系领导班子、教师及学生代表聆听专家课。本场专家课由作曲系副教授、作曲主科教研室主任张大鹏主持。

郝维亚,陕西西安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师从吴祖强教授。意大利罗马圣·切契利亚音乐学院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近年主要集中在戏剧音乐领域内的创作:歌剧《夏日彩虹》(原名《山村女教师》2009)、《大汉苏武》(2013)、《一江春水》(2014)、《辛夷公主》(2016)、《画皮》(2018)、《萧红》(2019)、《七日》(2021)。其他主要作品:《第一交响乐“纪念”》;笛子协奏曲《陌上花开》;传统笙与乐队《万里行》;二胡协奏曲《泪泉》;《牡丹亭梦》为笛子与室内乐队;《我们一起奔向大海仰望星空》;琵琶与乐队《记忆深处》;《万里无云》为筝与乐队等。

郝维亚教授的专家课分别就其承担的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当代歌剧的创作与分析”和他本人担任作曲的室内歌剧作品《画皮》展开讨论。他提出中国当代歌剧创作的瓶颈主要是剧本问题,歌剧剧本不可能像中国戏曲或者宋词那样单独存在,歌剧剧本只有在音乐的承载下、羽翼下,才能散发出“芬芳”。未来中国歌剧创作一定要走自己的道路,尤其对作曲家而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提升:一是对中国音乐语言的熟悉程度,二是对西方歌剧文献,特别是二十世纪歌剧的熟悉程度,三是对声乐艺术的熟悉程度,四是对于题材的深入思考,歌剧应该写什么、写什么最能发挥歌剧的强大表现力。
室内歌剧《画皮》是作曲家自由选题的创作,歌剧剧本改编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这是一部中国新歌剧,“新”主要体现在:音乐的新,中国民族室内乐编制、男旦与角色的反串;视觉的新,音乐会歌剧、现场的表演通过录像机实时传达到银幕;戏剧的新,对原作的重新理解以及人物的重新塑造。
专家课结束后,作曲系教师与郝维亚教授就讲课中涉及的音乐内容和作曲系课程的设置进行探讨与交流。

本次学术活动是天津音乐学院建校6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暨作曲系“名师名家讲坛”第四期活动,对于提高作曲系教育教学科研创作水平、推动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