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实践季】天音学生记者团社会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1-11-23

本站讯(编辑 李彤 责任编辑 朱诚)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学院党委领导下,学院各级团组织发挥音乐艺术专业特色,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社会高效能治理”“助力民族团结”等主题,深化开展2021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天音青年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实际行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8月起,天津音乐学院学生记者团“红色基因 一脉相承 ”京津冀红色记忆寻访实践团在教工团总支李彤老师的带领下,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2021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寻访”“调研”和“交流”四个部分,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引导实践团成员领悟红色文化、汲取红色精神,更好了解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特点,为推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献计献策。

参观:追溯京津冀红色历史

实践团成员分小组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红色记忆——天津革命文物展”“河北唐山抗震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线下参观。同时,实践团还一同在线上寻访了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档案馆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学习“京津冀档案馆红色视频联播”,跟随着李大钊的第四代后人李天心的脚步,在天津党史学者白万春及天津市委党校副校长、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王永立的带领下,回顾李大钊的光辉足迹,追溯京津冀红色历史,学习京津冀三地党组织的发展历程和动人故事。

寻访:聆听老党员动人故事

实践团成员深入挖掘、开发利用校史中的红色资源,对天津音乐学院9位老党员进行采访和整理口述史资料。其中,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老兵、当过儿童团团长的老党员、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老教授、老领导等。实践团成员通过聆听老党员故事,体悟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调研:了解京津冀地区红色教育基地

实践团发放调查问卷,对“京津冀大学生对于红色教育基地了解和满意度”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红色教育基地在大学生中间满意度较高,地理位置和交通、红色资源是否丰富、知名度、基地规模、是否有讲解等是大学生选择红色教育基地考虑因素,大学生更乐于通过一些直观、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来了解与学习红色文化知识,有近72.38%的同学认为京津冀地区红色教育基地应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提高参与体验的效果,引导大家更好地学习、感知、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交流:盘点收获献计献策

经过前期的参观、寻访、调研三个环节,实践团成员进一步盘点收获、交流感想,提出了加强校地联动,借助京津冀学校在教育、信息、技术、文化和人才等方面的强大力量;加强地地联动,打造京津冀“红色教育”实践路线,形成集群效应;加强产学联动,建设教育、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红色教育基地;加强党群联动,以党员干部教育为主,与党组织开展党建结对共建等可行性路径和建议,为进一步推动京津冀红色教育基地文化协同发展献计献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红色教育基地作为重要文化载体,对于高质量推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势在必行。通过本次红色之旅,实践团成员对百年党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加深了对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特点的理解,对红色教育基地这一文化载体产生浓厚兴趣,希望日后能够在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发挥音乐艺术专业特色,积极研究探索京津冀文化协同新路径,为讲好京津冀特色的“中国故事”贡献文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