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通讯员 武优 摄影 李国祯 金雨)5月16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周艺术总监温德青教授,应邀在我院图书信息楼报告厅举办两场专题讲座。


第一场,(上午10点)讲座的题目是:“摆脱五声羁绊、获取现代性音响”,由作曲系青年教师梁文曦主持。
首先,温德青教授以他创作的钢琴小品到管弦乐的《情歌与船夫号子》(Love Song and River Chant)为例,讲述钢琴版本与乐队版本的不同之处。同时介绍了构思的源泉,以及如何突破五声性的思路。他表示“五声音阶是套在中国作曲家身上的枷锁,我既想挣脱它,又想保留它在我身上所留下的痕迹,这似乎是一种挑战”。温德青教授在“如何摆脱五声性”中讲到,摆脱五声性故意去犯阿伦福特的“错误”,从“错误”中寻找到自己的结构规则,从而运用到音乐之中。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半音化的由来是有根据的,并且听这样的作品依然能从中感受到五声性的因素,然而在这个时候,五声性已经不重要了。
同时,温教授认为,应该从民间音乐当中吸收营养,然后把它改造化、现代化、创造化,把一些特殊的技法真正的运用到音乐当中去,并且是有目的性的。另外,在将一首钢琴曲改编成乐队作品时要具有想象与实施的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场讲座在徐昌俊院长与同学们就“音乐的五声性及乐曲的想象力”问题的互动和讨论中结束。


第二场讲座,(下午4:00)由作曲系主任卢长剑担任主持,题为“法国新作曲流派‘饱和主义’在欧洲的滥觞”。
首先,温德青教授介绍了饱和音乐(Saturation)的基本定义以及饱和音乐产生的背景与灵感。饱和音乐泛指在某个范围内达到最高限度,是一种对频谱音乐的反叛,对现实社会与生活压力的快节奏、烦躁不安、紧张恐惧的声音的写照。饱和音乐的灵感来自于朋克音乐、重金属、自由爵士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反“纯声音”。
温德青教授通过介绍饱和音乐的三个代表人物Raphaël Cendo(1975)、Franck Bedrossian(1971)、Yanna Robin(1974)及其作品,来阐述为了适应饱和音乐的理想,作曲家必须创作新的音响模式、新的演奏技术、新的记谱图示。通过展示几首饱和音乐的作品,分析了其中运用的演奏记巧、音响效果。
讲座最后,温德青教授结合上午讲座内容提出建议,如何从民间音乐当中吸收营养,然后把它改造化、现代化、创造化,把一些特殊的技法真正的运用到音乐当中去,这是有目的性的。
在整场讲座中,温德青教授幽默风趣的语言令人难忘,对于每部作品的耐心讲解甚是细致入微,开阔了新的视野,增进了老师及同学们对于五声性音乐写作突破的认识与了解,激励了作曲师生们今后更加努力的进行创作。
至此,讲座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