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编辑 王瑞 徐莉莉 摄影 姜 萌 沈岳 吴微坷 杨若琪 詹佳仪 买琪惠 刘梓宇 周琪雅 责任编辑 刘彬)5月18-20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天津音乐学院主办,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科研与研究生处承办的全国和声(天津)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会议期间共组织专题讲座2场、教学研讨会2场、学术交流会4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交响乐、室内乐音乐会各1场。来自全国各音乐艺术院校的3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

专题讲座:扎根本土、发展特色
樊祖荫的讲座《“变五声”与调性扩张关系研究》,深入剖析中国传统音乐中“变五声”的运用可以扩展宫系,并可构成多种综合性音阶形式的可能性,提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依据“变五声”基本原理将主题音乐材料从纵横向多方面进行拓展,既汲取了近现代作曲技法,又为发展现代音乐提供了中国式的新语汇和新方法。
刘康华的讲座《中国特色和声理论的发展与创作实践》,结合周龙、郭文景、叶小纲、陈其钢四位作曲家的作品实例,全面阐述了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理论是中国特色和声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并将随着时代的发展持续地反映中国鲜活的音乐创作的观点。


教学研讨:立足传统、注重质量
在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教学研讨环节,来自六所音乐学院的七位专家王萃、朴英、赵海花、姜之国、王小玲、刘文平、徐平力分别介绍了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教学实践情况,梳理历史、总结经验的同时都提出了下一步的改进思路。
在作曲专业和声主科教学研讨环节,全国11所独立设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和声教师,分别代表学校介绍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和声教学的时间、内容、教法、进度等的安排情况,各学校均注重以传统内容为主体,以提高育人质量为根本,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的改革设想。

学术交流:守正创新、多元发展
本次会议遴选39篇论文,举办4场学术交流,内容集中在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理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和声技法以及其他的和声学术研究等方面,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近几年专家、学者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学术交流开始前,中国音协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副会长、和声专委会主任范哲明对2020-2022年的和声研究全貌进行了梳理总结。
所遴选论文关于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理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技法分析的论文占比接近80%,体现了研究者对文化传统与音乐母语的重视,彰显了当代文艺工作者对于文化传承发展的责任担当,在近代西方调式理论传入我国后,又在中西调式的比较研究中进一步完善了五声性调式在近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理论。

作品展示:追根溯源、多维互动
和声“源于实践、用于实践”,和声教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音乐创作。中国音协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繁荣和发展中国音乐创作,推动作曲理论研究与音乐创作实践中的多维互动。
正像中国音协主席叶小纲在音乐会上所讲的:“近年来,在学术研讨会中设立音乐会环节不仅为作曲家、理论家、创作研究者搭建了十分必要的互通交流的平台,也充分反映了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此次研讨会展示的13首交响乐、室内乐作品,就是这种交流互动的最好诠释。


随着闭幕式的结束,2023全国和声(天津)学术研讨会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这次学术交流的盛会上,大家共同学习、相互交流,总结和声教育教学经验,展现当前科研和音乐创作成果。与会的专家学者将带着交流的成果回到各自工作岗位,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定能进一步提高和声教学、研究和音乐创作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