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国和声(天津)学术研讨会在天津音乐学院举行
发布时间:2023-05-22

本站讯(编辑 王瑞 张一 徐莉莉 摄影 姜萌 刘昕琦 周雅琦 樊宇鑫 陈若琳 责任编辑 刘彬)5月18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天津音乐学院主办,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科研与研究生处承办的2023全国和声(天津)学术研讨会在天津音乐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音乐学院及艺术院校百余名专家和学者汇聚一堂,展示近年和声学术成果,同谋未来教学、研究和创作发展。

上午8时30分,本次研讨会开幕式在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天津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王欢出席活动并讲话。中国音协副主席张千一致辞,中国音协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副会长范哲明、副秘书长朴英,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王萃,中国音乐学院樊祖荫、杨通八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刘康华、刘锦宣教授,西安音乐学院韩兰魁教授、星海音乐学院王小玲教授及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高缨、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吴延、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赵曦、哈尔滨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张磊、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陈牧声及全国各专业音乐院校、艺术院系的与会专家、代表应邀出席。开幕式由我校作曲系主任张海峰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天津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王欢对各位领导、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中国音乐家协会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以及各兄弟院校的领导、专家,对天津音乐学院的发展给予的长期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张千一在讲话中表示,学术交流与研讨是推进学科建设的重要形式,本次和声研讨会也旨在通过多样化的学术活动,为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作曲家、理论家、学者,以及在校学生搭建交流互鉴的平台,以此来激励和促进和声教学、理论研究与当代音乐创作的互融共进。

开幕式结束后,中国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和中央音乐学院刘康华教授相继作专题讲座,由范哲明副会长主持。樊祖荫教授的讲座题为《“变五声”与调性扩张关系研究》,他分别从“变五声”及其综合调式性音阶形式和“变五声”与调性扩张的关系两大方面,对“变五声”所构成的综合调式性音阶形式以及与调性扩张的关系方面作了分析与归纳。刘康华教授的讲座题为《中国特色和声理论的发展与创作实践》。他从中国特色和声理论的历史发展谈起,引申到其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五声性调式和声,最后着重通过对四部中国当代作品局部的和声分析,从“可辨识”“可理解”两个方面说明五声性调式和声并未随着传统调性的突破而终结,而是在20世纪以来的后调性音乐中依然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

18日下午的交流研讨以五声性调式和声教学为专题,七位来自国内不同音乐学院的和声教师分别阐述各自学校的做法。

其中,王萃教授从中国音乐学院五声性调式教学的历史传承谈起,引申至她现在所开设的《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课程》,并介绍了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相关情况。朴英教授以《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教学与实践》为题,从课程设置、作业与创作实践、学生的个性创作意识以及课程主要参考教材等方面阐述沈阳音乐学院五声性调式和声教学的相关成果。赵海花副教授在交流中从和弦构成、和弦标记、偏音的处理、和声进行以及调式调性的变化方面重点介绍了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杨天锡的经典教材《为汉族民歌曲调配置四部和声》以及相关的教学成果。姜之国教授从历史沿革、基本理念、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内容等方面重点介绍了上海音乐学院本科和声课五声性调式和声教学的相关情况。王小玲教授以《民族调式和声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为题,从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材、写作原则、特色理论)、技能训练等方面阐述星海音乐学院民族调式和声教学的主要做法以及相关的成果。刘文平教授从许勇三教授关于巴托克为民歌配置和声的相关研究成果说起,延伸到作曲主课和声教学尝试与创作实践,阐述了天津音乐学院五声性调式和声调式教学的相关情况。徐平力教授从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之《和声》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在课程规划及设想、课程特色及创新点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音乐结合等内容方面作一定程度的剖析与阐述。

据悉,本次研讨会针对全国和声理论教学、学术研究以及音乐创作的现状,主要围绕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教学研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和声学术探讨以及其他和声学术研究成果交流等内容展开,以达到总结经验、展现当前科研和创作成果,进一步提升教学、研究和创作水平的目的。研讨会期间将举行交响乐和室内乐观摩音乐会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