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编辑 张一 摄影 李栋 管香颖 贺诗淇 责任编辑 刘文平)4月1日下午,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人才培养》大师班在天津音乐学院南校区报告厅举行。著名作曲家、中国音协副主席、原总政歌舞团团长张千一,全国政协委员、原总政歌舞团创作室主任赵大鸣,以《歌剧<兰花花>创作谈》为题,围绕民族歌剧创作中的“戏剧与人物”展开相关话题,畅谈了歌剧《兰花花》的创作历程、观念与艺术追求。本节专家课在“新华网”微博、“音乐周报”视频号、“天津音乐学院”视频号进行直播,10余万网友通过线上观看,与校内外师生共享课程精彩内容。

讲座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文本、音乐、表演的角度,阐释了如何刻画和塑造戏剧人物、如何营造强烈的戏剧氛围这个核心议题。赵大鸣老师从剧本的人物关系谈起,介绍了兰花花、周老爷、骆驼子、赶羊等几位主要人物,同时特别强调了合唱在歌剧中的重要作用。“合唱在《兰花花》中就是蓝家河的村民,是剧中非常重要的群体形象”,他认为,歌剧是戏剧的作品,合唱在文学上的意义是为歌剧的中心戏剧人物创造一个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合唱不是简单的声音或音乐品种,它为歌剧的音乐创造了另一种层次的美学境界。他谈到,从文学角度讲,合唱往往是一部歌剧主要人物核心的戏剧矛盾冲突所依靠的大的社会人物环境、社会关系,因此在歌剧《兰花花》中,合唱代表了一种势力、一种情感,以及大的性格和历史背景。


关于选择“兰花花”题材创作的原因,赵大鸣老师说,一是要塑造个人性格、个人命运与历史环境的命运的冲突(外部的戏剧冲突),二是要塑造个人性格自身所形成的自我的矛盾冲突(内在的冲突),两种冲突综合起来形成整个剧本的戏剧冲突线。他还围绕“矛盾—冲突”的话题,深度剖析了周老爷、赶羊、兰花花的人物性格、戏剧关系与故事情节的冲突发展,并分享了他对歌剧戏剧冲突的认识以及歌剧剧本创作的体会,他希望通过“兰花花”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塑造鲜明的歌剧戏剧人物形象。张千一老师从歌剧的创作体会谈起,在他看来,歌剧从文本到音乐,最重要的是营造戏剧冲突、塑造戏剧人物。歌剧《兰花花》是一曲悲歌,也是一首颂歌,通过兰花花的悲剧性故事,表现人性,高唱人性,使散发在黄土高原的一首传统的叙事民歌具有了史诗品质。
张千一老师主要从音乐创作的角度,通过多个视频资料,阐述了媒婆、蓝家河村民(合唱)、兰花花的创作历程、形象塑造与写作手法。他谈到,媒婆是出于声种和戏剧丰富性的考虑所诞生的角色,剧中,媒婆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形象塑造方面,运用了八度大跳、大滑音,以及越来越高的强落音等手法,刻画了媒婆仙气十足、爱显摆的艺术形象。而蓝家河村民在剧中作为合唱是角色性、人物性的,不是旁白式的合唱,村民们对兰花花的态度从讽刺,到同情,到赞颂的转变,对整个歌剧戏剧过程的推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兰花花咏叹调《抬头生死两茫茫》中,张千一老师将最温馨浪漫的爱和最孤独绝望的爱作为人物命运发展和归宿的一条重要戏剧线进行精心设计布局。在尾声合唱《兰花花》中,作曲家使用了“换音不换魂”的手法赋予原民歌更为明亮高亢的艺术形象。


在二度创作的交流环节,大家共同聆听了《兰花花》完整的第三幕第二场,近距离欣赏了关致京(饰演周老爷)、扣京(饰演赶羊)、赵丽丽(饰演兰花花)三位歌唱家的精彩表演,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以及细腻感人的音乐表达。

歌剧《兰花花》从文本创作到音乐创作,再到2017年10月1日首演,历时近七年。本次“创作谈”从文本到音乐再到表演,使学员们对人物在歌剧创作中的位置、作用,以及歌剧的人物形象的形成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